杨利伟事迹13篇【通用文档】

杨利伟事迹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利伟事迹13篇,供大家参考。

杨利伟事迹13篇

杨利伟事迹篇1

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杨利伟事迹篇2

20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杨利伟旋风热动全城》,社评:杨利伟是这次“神舟”5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从杨利伟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质素、智慧和表现,看到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

战友评价杨利伟:爱钻研肯奉献。

媒体评“没看到长城”的杨利伟的另一种勇气:杨利伟做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

杨利伟事迹篇3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回到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

杨利伟是个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拟器训练的时候,他用一个小摄像机拍了很多坐舱图片。回来以后,输入电脑,自我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此刻已经熟得一闭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他们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做完以后,给教员带给信息:哪个地方不适宜,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

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在测试推进舱和回到舱分离,然后立刻切换到回到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务必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能够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

出征时刻,杨利伟情绪坦然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战。"当然,从最坏的角度思考,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我到那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

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杨利伟事迹篇4

杨利伟叔叔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员。杨利伟叔叔爱国,他小时候也爱国。杨利伟叔叔一生一定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奇事。我最喜欢他儿时和他几个小伙伴有过的一次探险经历。故事讲述了杨利伟和另外两个好伙伴一起去烽火台,走了几个小时,其他小朋友都放弃了,可唯独他没有,杨利伟劝说了各个小伙伴,让他们不要半途而废,在互相鼓励之下。他们决定一起动身,终于来到了烽火台的下面。每当我读到:“后来,听大人们说才知道,我们出发的地方距离那个烽火台有三十多里路程…… ”我就对杨利伟叔叔从心底萌发了一种无比的敬佩之情,儿时的杨利伟叔叔就是靠着这股求知欲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见烽火台的,然而,杨利伟叔叔有靠着这一种令人学习的精神撰写了一个又一个另中华民族自豪的奇迹。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所作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每一次体能训练时一定很痛苦,当自己的身体被挤的不成人形时,您可曾想过放弃,可曾想过要打退堂鼓?不!您没有,您顽强的克服了他。

杨利伟,中国的骄傲。

杨利伟事迹篇5

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说:“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还是这个新的振动要叠加在大约6G 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后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归途:飞船玻璃高温现裂纹

杨利伟说:“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后来神舟6号改进了麦克风,全用海绵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至于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杨利伟事迹篇6

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夏林说,画面上杨利伟尽管脸色稍显苍白,但身体状况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杨利伟本人近日出书,曾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说:“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8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 www..c om 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还是这个新的振动要叠加在大约6G 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后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我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盯着大屏幕掉眼泪,哭得像个孩子。”

归途:飞船玻璃高温现裂纹

杨利伟说:“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后来神舟6号改进了麦克风,全用海绵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让我紧张以至于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以前每次做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被烧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里面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杨利伟事迹篇7

10月15日,我乘坐“神舟5号”飞船开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飞行,

假如我杨利伟

。 飞船进入了预计的轨道,我的身体飘飘欲仙,感到十分的不适。过了一会儿,飞船便载着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太空。我稍作调整,便立即向九泉发射中心作出报道:“身体状况一切良好,请放心。”接着,我便开始工作了。通过航窗,我看到人类的母亲--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球体。它像一个美丽、可爱的少女,身穿着水蓝色的纱衣。地球上的山脉、航道清晰可辨。我再换了一个方向看了天空,我看到了热情奔放的太阳。“哇,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丽的太阳。”太阳的表面是一片火海,泛着火红的微波,放射着强烈的光芒,仿佛要把人烤焦了似的。飞船快速地飞行着,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分外迷人。我还看到了神秘莫测的黑洞,金光灿灿的银河,皎洁明亮的月球……总之,在船舱里我可以大饱眼福了一番,

杨利伟事迹篇8

宇宙的美景令我应接不暇,叹为观止。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拿出微型摄影机,拍下了这些美丽景致。 此刻,我思绪万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给我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想到这儿,我不禁提起笔,记下了我所有的感受。我把中国和联合国的国旗升起来了,它代表了我们13亿中国人的美好希冀。我想,这次飞行,是一次给我国争气的飞行,无论如何我都要完成好这项神圣的使命,因为它可以拉短了我们和美国之间的距离。这次飞行一旦成功。那么中国在世界可以出人头地了…… 不知不觉,飞船返航了,走出船航的那一刻,我笑了。

杨利伟事迹篇9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回到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

杨利伟是个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拟器训练的时候,他用一个小摄像机拍了很多坐舱图片。回来以后,输入电脑,自我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此刻已经熟得一闭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他们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做完以后,给教员带给信息:哪个地方不适宜,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

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在测试推进舱和回到舱分离,然后立刻切换到回到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务必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能够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

出征时刻,杨利伟情绪坦然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战。"当然,从最坏的角度思考,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我到那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

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杨利伟事迹篇10

10月15日,我乘坐“神舟5号”飞船开始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飞行,

假如我杨利伟

。 飞船进入了预计的轨道,我的身体飘飘欲仙,感到十分的不适。过了一会儿,飞船便载着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太空。我稍作调整,便立即向九泉发射中心作出报道:“身体状况一切良好,请放心。”接着,我便开始工作了。通过航窗,我看到人类的母亲--地球。那是一个蓝色的球体。它像一个美丽、可爱的少女,身穿着水蓝色的纱衣。地球上的山脉、航道清晰可辨。我再换了一个方向看了天空,我看到了热情奔放的太阳。“哇,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丽的太阳。”太阳的表面是一片火海,泛着火红的微波,放射着强烈的光芒,仿佛要把人烤焦了似的。飞船快速地飞行着,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分外迷人。我还看到了神秘莫测的黑洞,金光灿灿的银河,皎洁明亮的月球……总之,在船舱里我可以大饱眼福了一番,

杨利伟事迹篇11

航天英雄杨利伟优秀个人事迹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分配至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做飞行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尉军衔,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5年9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获中央军委批复,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4月中旬,他在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中都达到了优秀,成为其中的一员。

1月,他和其它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由于航天员大队隶属总装备部,在当时改为陆军,由空军少校军衔改为陆军少校。晋升中校军衔,认真努力,孜孜不倦。

07月,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时为中校军衔。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春节前后,晋升大校军衔。 12月0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07月22日,晋升少将军衔。11月17日在海南省文昌中学的百年庆典上担任文昌中学荣誉校长。

1月,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清华大学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

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月3日,中国邮政太空邮局正式开通,杨利伟被聘请为太空邮局首任局长。

03月24日,杨利伟获澳门科技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04月23日,杨利伟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月12日,杨利伟卸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10月,获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杨利伟所获荣誉

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公民(月15日),在他之前,美国有四位华裔航天员曾进入太空。

年11月07日,杨利伟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的称号,在人民大会堂获得了奖章和证书。

月12日,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03月16日,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

2007月22日,被授予少将军衔 。

年08月0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获得月桂奖特别奖。

20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0月31日,入选《2010首届王顺利百年中国人物榜》。

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中国首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10月27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空间科学奖章”。

年1月25日,同聂海胜、费俊龙、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陈冬、邓清明、张晓光、刘旺、刘洋、王亚平等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4月,受聘为首届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外界评价

2003年香港《大公报》发表社评《杨利伟旋风热动全城》,社评:杨利伟是这次“神舟”5号飞船成功载人航天的标志和代表。从杨利伟的表现,人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们的质素、智慧和表现,看到深化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的前景和希望。

战友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好、爱钻研、肯奉献、协同意识强。

杨利伟事迹篇12

杨利伟于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小利伟去爬山、到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而看了《铁道游击队》后,他便梦想做火车司机。

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正是这样一次思想上的转变,却没想到后来使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终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儿时的梦想成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他说:“航天员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自己特别希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通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我当时心里特别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还和我开玩笑说:‘你也太积极了吧!’”杨利伟回忆说:“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他于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天地九重》是杨利伟亲自写作出版的书。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杨利伟事迹篇13

宇宙的美景令我应接不暇,叹为观止。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拿出微型摄影机,拍下了这些美丽景致。 此刻,我思绪万千: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给我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想到这儿,我不禁提起笔,记下了我所有的感受。我把中国和联合国的国旗升起来了,它代表了我们13亿中国人的美好希冀。我想,这次飞行,是一次给我国争气的飞行,无论如何我都要完成好这项神圣的使命,因为它可以拉短了我们和美国之间的距离。这次飞行一旦成功。那么中国在世界可以出人头地了…… 不知不觉,飞船返航了,走出船航的那一刻,我笑了。

推荐访问:事迹 杨利伟 杨利伟事迹收获 杨利伟事迹人物介绍及感悟 杨利伟事迹的世界影响 杨利伟事迹简介150字 杨利伟的故事迹介绍50字 杨利伟的英勇事迹有哪些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杨利伟事迹介绍 杨利伟的故事事迹 杨利伟的事迹500字